2月1日,四大國際唱片公司中的兩家——華納音樂集團和索尼BMG——宣布,共同向一家位于中國的無線音樂技術公司投資。
這家名為愛可信(中國)傳媒技術公司(下稱愛可信)的企業,主要產品是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基于無線網絡的音樂產品管理和服務軟件。愛可信總裁張衛華對記者表示,這是國際唱片巨頭第一次針對數字音樂的技術開發商進行投資。
約在半個月前,與華納音樂集團和索尼BMG等唱片公司聯合向百度提起MP3訴訟的百代,突然“叛變”,并與百度化敵為友。
很顯然,唱片業巨頭終于開始主動擁抱來勢兇猛的數字音樂浪潮。
唱片商轉向
盡管投資雙方并沒有公布此次投資的資金數額以及具體的股份比例,但是,音樂界人士認為,華納和索尼BMG的舉動表明,唱片公司已經開始主動靠近數字音樂的下游產業鏈。
“從互聯網出現到現在十多年以來,唱片業對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沖擊從恐懼、反對和打壓,逐步轉變到妥協、接受和主動靠近。”資深音樂人士馮楚軍對記者表示。
華納音樂數字戰略規劃及商務拓展高級副總裁Michael Nash表示,華納堅信移動音樂是未來數字音樂的發展方向,而投資這樣一家具有強大數字音樂發行和管理的技術性企業,將讓唱片公司能夠主導未來音樂發行的技術環節。
事實上,從數字技術出現以來,唱片業發行音樂的載體就在不斷變化,從最早的磁帶到此后的光盤,在到如今的數字音樂MP3等,而每一次的載體變化,都會對原有的音樂發行渠道產生變化。“但是,由于復制和盜版的成本更加低廉,數字技術對于唱片業的沖擊最大。”馮說。
早在1999年,包括華納、BMG、百代和RealNetworks在內的多家唱片公司共同向提供MP3網絡傳輸工具的Napster公司提起訴訟。
Napster是一個能夠提供搜索并在不同用戶之間共享和下載數字音樂的工具,因為完全免費,使得國際唱片業巨頭視之為“洪水猛獸”。美國法院此后判決Napster敗訴,唱片業獲得了第一次勝利。
但是,這一次勝利并沒有杜絕免費的數字音樂在互聯網上的蓬勃發展。到2005年,全球數字音樂的70%都是通過盜版的途徑獲得的。唱片公司不得不為此到處提起訴訟,但是收效甚微。
在中國,百度因為提供全面的MP3搜索,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百度尋找到MP3并下載,也使得國際唱片業巨頭驚慌不已。
2005年,就在百度公司剛剛上市不久,包括華納、百代、環球、索尼BMG在內的國際7大唱片公司將百度告上了法庭。但是,2006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據新出臺的搜索引擎“避風港”原則,判決7大唱片公司敗訴。這一事件使得唱片公司的態度大為轉變。
百度相關人士當時對記者表示,百度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數字音樂發行的一條最具影響力的通道。在此約一個月后,百代唱片宣布同百度結成合作伙伴。
擁抱無線互聯網
馮楚軍表示,在互聯網上,數字音樂沒有發展起來,一方面是因為盜版;另一方面是唱片公司觀念沒有改變。
馮曾經是中國僅有的正版音樂下載服務提供商網蛙的創始人,但是因為盜版、支付體系不發達,以及唱片公司要價過高,使得網絡成為數字音樂的銷售渠道無法成行。
在美國,iTunes開創了另一個銷售數字音樂的模式。依靠iPod在全球的風靡,iTunes目前已經銷售了近30億首歌曲,按每首價格0.99美元算,也有近30億美元。
事實上,在無線互聯網領域的數字音樂發展比互聯網更為迅速。在中國,依靠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兩大電信運營商,包括彩鈴、鈴聲、IVR以及最新歌曲的下載市場已經達到了上百億元的規模。
“中國多達4.5億的手機用戶,市場潛力巨大,這也是為什么華納和索尼BMG投資的原因之一。”張衛華表示。
1月23日,CNNIC發布的《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上網人數達到1700萬,占網民數的12.4%。
此外,馮楚軍認為,移動運營商有著更為完善的支付體系。
實際上,2006年年中,華納音樂已經同中國聯通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希望依靠運營商的力量,來幫助華納銷售音樂。除此之外,2006年5月,中國移動也自己開設了"中央音樂平臺",從而幫助唱片公司銷售無線數字音樂。
“我們的最大對手是蘋果。”張衛華認為。目前,蘋果依靠全球數百萬臺售出的iPod以及音樂管理軟件iTunes,已經搶占了正版數字音樂的絕大部分市場。今年1月,蘋果公司宣布推出iPhone手機,這一手機的許多功能,都是iPod的翻版,但是因為與無線互聯網相連接,從而成為了愛可信的最直接對手。
目前,愛可信已與一家手機網絡運營商──新加坡的MobileOne Ltd.——達成了合作。此外,包括西班牙電信在內的多家電信運營商,也正準備采用愛可信的產品平臺。
除了同電信運營商的合作,張表示為了推廣這一平臺,他們還將同許多手機生產廠商進行合作,將這一平臺直接嵌入手機中。
相關報道: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