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張鈺揭爆娛樂圈潛規則的“導演門事件”、饒穎再爆趙忠祥性虐待的“性愛日記”、黃健翔博客針對南周女記者的“口水戰”等,應接不暇的事件此起彼伏。
新興的網絡理論學認為,網絡以其傳播的數字化、超鏈接、交互性、聚成性、全球化、便捷性等特點,成為現代信息傳播的新寵。
報道稱,上述例證足以修改網絡理論學接下來的論斷:“由于現階段網民構成層次的局限性,使得網絡論壇輿論暫時只能屈于一種非主流的‘亞文化’或‘亞輿論’的輿論形態。”非主流的“亞文化”和“亞輿論”在2006年的中國有向主流邁進的趨勢,網絡論壇輿論已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網絡為弱勢者提供講臺
喻國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網絡本身給弱勢群體發言提供了有效的講臺,昭示了未來社會的進步。”
喻國明進而指出,在虛擬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平等地參與社會交往。社會要給人們價值實現和生活體驗提供更加豐富的舞臺,這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中國網絡還在“孩童期”
喻國明表示,網絡規范或立法不能與現實社會完全等同,而歐美等國家也都不以現實法律、法條處理網絡中的問題。
“我認為對于網絡問題要本著審慎和寬容的態度對待的態度。有些涉及法律范疇,比較嚴重,但處理的方式仍需斟酌。好似人身上起了膿包,是否一定要吃抗生素?能否對癥下藥,體現著政府的管理智慧;有些是道德范疇,是由人們的文化水平以及社會環境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確實需要改變、但目前必須接受的現實。”
他以饒穎轟轟烈烈地拋出性愛日記為例,認為社會輿論對趙饒之間是否確有其事已有判斷,而趙忠祥并未運用法律反訴饒穎。“小人物有保護自己一定程度免遭傷害的行為,趙忠祥不起訴,說明他對此可以承受。”
網絡上一些格調不高的信息刺激著人們的感官,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喻國明并不支持中國人的樂趣建立在低級趣味上,他認為,人們應對社會最重要事情施以關注,更多的把關注集中在真正應該關注的焦點上,否則,對社會是無益的。
喻國明用“孩童期”來形容現時的中國網絡,“網絡文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網絡文明發展的速度很快,現在與兩年前網絡上罵人的相比,網絡更有文明氣息了。”(孫志)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