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網游企業掀起第二波上市潮的時候,日系網游卻在中國市場上節節敗退。上周有消息證實,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中國互動科技有限公司(SQUARE ENIX中國,簡稱SE中國)總經理陳朝勛已經正式離職。這是繼此前世嘉中國網絡(SEGA NETWORKS CHINA, SNC)宣布關閉之后,不到半年時間里日系網絡游戲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又一次地震。由于種種原因,滿懷信心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網絡游戲公司,正面臨與其游戲行業領頭羊角色毫不相符的尷尬境地。
商報記者 謝靈寧
原因1 自視過高
關于陳朝勛的離職原因,SE中國方面一直未出現正式的官方聲明。但來自SE中國的內部消息表明,在很大程度上,陳朝勛直接充當了SE中國業務發展不利的“替罪羊”。
據了解,SE中國的研發團隊主要由日本研發人員構成。這樣的情況,與SE中國的前身網星公司,當年在中國大陸運營《魔力寶貝》時的狀況大相徑庭。當時,網星大量使用來自大宇資訊、有華人地區網絡游戲運營經驗的團隊,而《魔力寶貝》也藉此獲得了運營上的成功。
然而,研發團隊更換為日本團隊之后(主要來自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日本總部),有SE中國離職員工向記者表示,此后該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產品完全不符合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
SE是日本最大的游戲開發商之一,但其成功作品幾乎全為單機游戲,對于網絡游戲則缺乏經驗。
“許多產品在市場宣傳上做的很成功,但產品卻不符合中國用戶的習慣。”一名SE中國內部員工這樣告訴記者。但自視過高的日本團隊雖然不了解中國市場,卻以為他們能改變市場。該員工表示,由于產品本身帶來的問題被日本總部理解為SE中國這家子公司對產品的推廣不利,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了此次中國區總經理的離職事件。
原因2 水土不服
在SE中國內部,本土高管實際上并沒有最終的決定權,事無巨細要向日本總部申請后才能展開。而在核心的產品研發團隊幾乎全由日本本土設計師組成的情況下,為適應中國市場改動產品就變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一件事。
日本游戲廠商對于網絡游戲開發和運營能力的不足,在不久前宣布關閉的世嘉中國網絡——SNC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2005年初成立于上海的SNC,是世嘉中國專門負責網絡游戲業務的子公司。據記者向該公司前員工了解,公司成立初期,大量使用了韓國高管,理由是“當時的韓國網游在中國推廣得很成功”。當時SNC的幾個主要部門銷售部、市場部、技術部總監、戰略策劃部、設計組等的高管,幾乎都由日本人和韓國人組成。具備本土經驗的中國員工,最高的職位也只不過是沒有決定權的“副部長”。
于是,許多內部討論往往造成三方人員的“三國大戰”,大大降低了運行效率。2006年初,世嘉總部曾對SNC進行了人事“大清洗”,但不重用中國員工的情況依然沒有改變。
有游戲行業人士表示,對于網絡游戲的開發經驗不足、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以及在人事安排上的失誤,可以認為是日系游戲公司在中國的網游業務開展不暢的主要原因。
-企業介紹
SE中國
2001年底,臺灣大宇資訊與日本主要游戲開發商之一艾尼克斯(ENIX)合資成立網星艾尼克斯,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運營網絡游戲《魔力寶貝》;
2003年,以《最終幻想》系列等招牌游戲聞名的史克威爾(SQUARE),與艾尼克斯在日本合并,成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同年,網星艾尼克斯更名為網星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下簡稱網星)。2004年底,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從網星中脫離。2005年1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中國成立子公司,即SE中國,負責開拓網絡游戲業務,不久之后,該公司從網星手中接盤《魔力寶貝》業務。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