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入學考題中,有一題是這樣的:請論述數字時代下危機管理的特點和難點(原話我忘記了,大致是這么個意思)。的確,數字時代,或者說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公司而言,過往的公關手段并非完全過時,而是不夠用了。
傳統的企業公關,本質上是“操縱輿論”和“制造同意”。對于大眾而言,他們可以享受的權利是沉默和反對,但他們不能直接主張什么。盡管在美國,有所謂“反論權”和“意見廣告”兩個原則,但顯然,平頭老百姓付費(或者不付費)到傳媒上直接主張自己的看法,是不多見的。
為了有效捍衛某個品牌的聲譽,企業通常希望,能在危機到來之前將所有負評消滅于剛剛誕生之際。因此,理論上講,存在著兩個一前一后的操作策略,即議題管理(issues management)和環境掃描(environmental scanning)。企業公關人員通過每天花1-2個小時瀏覽行業新聞,或者是參加一些圈子聚會,來收集潛在的不利于本品牌的信息。將這些負面信息集結在一起,并加以“沙盤演練式”地應對而形成議題管理。不過,事情總歸是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議題管理(其實也就是危機處理預案)可能會過時,因此,公關人員需要不斷地進行環境掃描,來充實和修正既定的那些預案。
正因為在前數字時代,大眾并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于是這份工作顯得很輕松。而且,對于企業而言,不斷打交道的,其實是某家媒體中的某個人員。這和顧客直接溝通不太一樣。企業的公關人員其實在和一個并非是它的客戶的人在打交道,于是,萬事變得有商有量。
以博客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這份工作加上了沉重的負擔。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發出他的聲音了,環境掃描變得復雜起來。
最近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把它視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案例。Google(確切地說,是中國Google,即谷歌)近期推出了一項類似hao123或者265似的導航服務。眾所周知,這種服務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只是做一張頁面,布幾個常用鏈接而已。Google向來是以技術領先者的形象出現的,推出這么一個“沒有多少含金量”的東西,當然會令很多人失望。
在這些人中間,詹臏,則是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博客。他認為,“Google的商業追求是建立在信息理想、創新和領先一步之上的。”而谷歌的導航服務,標志著它“決定回到時代最開始的地方,回到導航”。這話顯然很尖銳,直指一個企業的核心理念。雖然網上也不乏類似周曙光這樣的知名博客在為這項服務叫好,但中國Google還是有所動作了。
我并不想對這項服務指手畫腳。商業沒有那么神圣,雖然它可能會帶有某種理想。我感興趣的是,谷歌的反應非常快。詹臏是在3月10日發布他的這條批評的,在12日,他就在他的博客上,聲稱收到了谷歌的反饋。谷歌在它的官方博客(即黑板報)發表了某種聲明,又通過詹臏認為是“垃圾郵件”的形式給他本人來了一個反饋。
截止到這里,我認為,谷歌的公關還是非常敏捷的。網上其實不乏類似Technorati、Instablogs或者Blogpulse等博客搜索工具,當然,中文也有好幾家。通過搜索,公關人員可以迅速獲知博客世界中的言論。也有可能是,公關人員使用RSS訂閱工具訂閱了一些知名博客以便跟蹤獲得信息。無論采用何種手法,都證明這樣一點,在數字化時代,博客世界,是任何一個打算打造品牌的企業不能回避的言論場所。
但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獲知信息后,如何進行反饋是非常重要的。詹臏認定這份反饋郵件屬于群發性質,而非點對點的發送,因此它是一份垃圾郵件。谷歌的公關人員敏捷是敏捷了,但還是給人“傲慢”的感覺。群發郵件,的確有“通發稿”的味道。詹臏的評論一針見血:我不想成為你信中稱呼的“親愛的網友朋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危機管理學已經開始向危機傳播學轉向。管理這兩個字,始終帶有“控制”的意味,而這里的communication,則包含著溝通的涵義。溝通溝通,是雙向平等的。雖然郵件很方便,但始終沒有打個電話來得那么平易近人。
新媒體時代,控制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一個企業而非國家機器,想要堵住博客們的嘴,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負評處理需要更為小心,因為處理效果不佳則會帶來更大的負評。而處理負評的核心理念便是:請放下你的身段!
(作者系BlogBus.com首席運營官)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