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文
2007年1月的一天,3個男人頭系彩帶身穿夸張的T恤,刷卡買了成箱的啤酒,打扮成球迷的模樣出現在中關村一處俱樂部。他們并不是來看球的,而是來參加新浪論壇10周年武林大會。
這3個男人可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中最不沉默的代表,著名網絡寫手黑通社(聽起來有點像黑手黨或是打手,但他們是網絡論壇的F4,專門撰文批判IT業界的寫手)成員,他們分別是黑心殺手王小山、灰心殺手猛小蛇和花心殺手李尋歡。當晚在那個不大不小的俱樂部里,竟聚集了500多名和他們穿著同樣風格服飾的網友。
10年前在四通利方網開設名為“天地會”的交流平臺時,便有一群現在的“準名人”們涉獵那片江湖。今天的四通利方已化身為坐擁3000萬個注冊用戶的新浪論壇,而“準名人”中的很多人也已揚名立萬,比如風靡國內的電視劇《武林外傳》的編劇寧財神,因《悟空傳》而曾驚世駭俗的今何在,以及憑借《可可西里》而一舉成名的新銳導演陸川。除了這些文化界人士,8848的創始人“老榕”王峻濤以及王志東、謝文、方興東等IT界的風云人物都曾在論壇中揮斥方遒。
10年過去了,相對于博客、播客以及無數個新鮮的互聯網形態來說,論壇已經不再年輕。然而這樣一群同樣不再年輕的人仍然無比熱忱地以論壇的名義聚在一起。作為骨灰級網友,他們來慶祝的不僅僅是新浪論壇的10歲生日,而是中國互聯網文化的第一個10年。
肇始
1978年,最早的一套基于8080芯片的BBS系統誕生于芝加哥。在中國,大約是從1991年才開始出現了第一個BBS站,但一直到1997年,中國的BBS還處于聊天室的時代,早期網民多數仍在使用Telnet下的BBS,但由于Telnet界面簡陋,操作繁瑣,使用者多為專業人員,難以普及。
論壇真正崛起于中國始于1997年。與中國互聯網真正的崛起大約在同一個時間。
10年前一個冬日的凌晨,癡迷足球的福州男人老榕帶著同樣癡迷足球的9歲兒子飛到大連金州看世界杯預選賽。興高采烈的他們最終以失望收場。幾天后,他坐在電腦前義憤填膺地寫下了一篇幾乎讓所有球迷落淚的文章《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然后貼到了當時四通利方的論壇(新浪前身)的體育沙龍上。這個論壇聚集了一批體育迷,也是許多體育記者和編輯尋找新聞線索的地方。這篇帖子旋即傳遍了足球界和網絡界。
在發布兩周后,這篇文章被《南方周末》于1997年11月14日整版轉載。四通利方連同論壇版主名字“Gooooooal”第一次上了報紙,他就是后來的新浪網第一位編輯,現任新浪全球執行副總裁、總編輯陳彤。
這次事件讓大家第一次感到論壇巨大的力量和網絡傳播效應的影響,傳統媒體第一次關注起這個摸不著邊兒、拿在手上沒有分量的新媒介。十強賽,老榕和他的文章,四通利方,這幾個詞語似乎毫無關聯,但在1997年,它們卻成為了中國的網絡論壇興起的標志。
1998年以后,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除了新浪、搜狐、網易這三大門戶網站的論壇之外,天涯、西祠胡同及天涯為代表的地方性論壇以及貓撲等后起之秀逐漸興起,近年甚至連搜索巨頭百度也建立了“百度貼吧”,加入互聯網社區行列。在不斷發展之下,論壇也日漸細分,出現了如文學領域的榕樹下及紅袖添香、IT領域的Donews、手機領域的手機之家等大量專業論壇,中文論壇開始步入歷史上繁榮的一頁。
夢工場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互聯網這個新媒體驚人的“造星”能力開始讓所有人驚嘆和覬覦;大家發現,成名不再需要僅僅依靠紙張和熒幕,在網絡上同樣可以得到眾人的崇拜和擁戴。
在互聯網的文字時代,聚集了大量人氣的論壇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夢工場,在這片溫床上,孕育出了獨一無二的文學和文化格式,培養了一批網絡才子;痞子蔡、寧財神、今何在、安妮寶貝等暢銷作家都是從互聯網與論壇時代發跡的,然后進入了傳統文學界和這個新世紀。
1998年3月到5月間,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小說在中國臺灣成功大學的BBS上連載,并被紛紛轉載。3個月后,這篇流傳于網絡的小說在中國臺灣正式出版,隨后到大陸,發行量高達50萬本。痞子蔡和他的成功于是成為網絡文學登堂入室的開始。
在國內,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代網絡寫手的領軍人物寧財神,1997年就出沒于四通利方聊天室,后來又染指新浪的金庸客棧及榕樹下等幾個論壇。從《緣分的天空》、《假裝純情》到《無數次親密接觸》,寧財神的作品中展現出了頗具靈氣的搞笑風格,并與李尋歡、刑育森并稱為“三駕馬車”,是國內最早的網絡作家之一。今天,寧財神已經走出了網絡,轉型為影視編劇,其代表作《武林外傳》成為如今大熱門的電視劇和網絡游戲。
寧財神的走紅是中國“第一代網絡紅人”的經典案例。像他一樣的這撥人都是以出奇的才情和通俗的文字獲得了網民的認可,從而成為網絡偶像。對于他們來說,成名是無意間的,是天上掉下的餡餅,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時機。回憶起自己的網絡寫作之初,寧財神覺得莫名其妙,感覺就像文曲星附身,“這是我寫的嗎?一個從來不寫作的人對文字的感覺怎么會如此之好?”
“網絡給了你直接面對世界展現自己思維的機會,而網絡文學的意義在于對傳統文學傳播方式的沖擊,在于無拘無束、藐視一切的破壞力。” 經典網絡小說《悟空傳》的作者今何在的這番話或許為他們這個人群的成名作了最好的批注,而他同時也意識到,正是因為網絡的發酵作用,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別有用心地利用網絡。
實際上,今何在當時所指的炒作利器僅僅是文字,他可能沒有料到,互聯網的發展使成名的要素更加多元,許多人可以用一些最原始的東西,比如性、身體、姿色或者夸張的言行竄紅網絡。從木子美、流氓燕到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頭,不斷有人懷揣著“一夜成名”的夢想混跡于人流湍急的論壇。
“一些帶有商業目的的炒作給論壇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傷害,讓本來公信力就不強的論壇雪上加霜。”在文化評論家韓浩月看來,如今的這些網絡紅人中能將自己名氣“折現”的人并不多見。英國小說家奧爾德斯·赫胥黎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中表達憂慮: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而真相被淹沒在無聊繁瑣的世界中。而對現在的論壇和整個網絡世界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
下一個10年
走過了第一個10年的論壇此時已經站在了岔道口。如今它面臨的,是來自時代變遷下產生的許多新挑戰,不管是來自本身的還是外界的。
新銳導演陸川早在2000年就以ID“憤怒的豬豬”在新浪論壇“影行天下”發帖,激評影壇,為中國電影吶喊,當時剛畢業不久的他在論壇中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高手,與他們的交流為他后來的電影之路汲取了許多支持。但他現在卻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論壇帖子的質量還有關注度、深度都已大不如前。”
10年前的中國網民的數量只有不到10萬人,現在已經將近1.4億人,呈指數級增長。在網民構成上,以10年前的新浪論壇為例,其用戶一半以上來自國外,平均學歷在碩士以上,而國內用戶也多集中在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而據200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顯示,網民里中學生比例已經超過了1/3。
網民質量的巨大反差造成了目前泛娛樂化和庸俗內容大量充斥互聯網,而網民的低齡化與缺乏明智的輿論領袖也使整個群體容易沖動,這個問題在論壇中尤為明顯,并已經間接影響到現實社會。2006年4月發生在貓撲社區的“銅須門事件”中的婚姻出軌就是虛擬生活變現為現實生活的一個例子。也使“網絡世界”噴射出來的影響力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今天,如何利用論壇的這種強大的輿論力量營造一種健康文明的社會氛圍已成為管理者們面對的重要挑戰。
與此同時,在Web1.0被Web2.0劇烈顛覆的今天,論壇作為一種話語形式,同樣也受到了博客、播客等新生代模式的沖擊,尤其是博客。2006年,新浪以“名人”招牌將博客演繹到登峰造極,變成中國式的創新,繼之雅虎、網易、百度等各大網站也紛紛開通博客效法。據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博客用戶已近3000萬人。相形之下,論壇似乎要落寞許多,似乎在一夕之間,人們不再喜歡“人云亦云”,而喜歡“各說各話”。
但博客也沒有直指論壇,擺出要消滅論壇的態勢,相反的,現在的博客也形成了“博客圈子”,把一些主題相同和趣味相同的博客綁定成為一個團體,在圈子內博客們相互交流、相互激蕩,也構成了論壇化的效果。與博客相比,論壇的確容易流于紛擾和自我迷失,但卻有利于社區性交流。從論壇到博客,雖然是將圓桌會議變成了一個人的講壇,但其共同的一點就是互動和交流,因為博客同樣需要觀眾的分享和反應,否則會陷入冷清和封閉。
在陳彤看來,沒有新浪論壇就沒有新浪博客。“新浪博客之所以一推出來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為新浪就是一個論壇出身的網站,10年間有意無意地聚集了中國最愿意發言的那一撥人。”
實際上,無論是博客還是論壇,它們都是用戶參與互聯網的細分方式。今天互聯網中最大的力量仍然是互動的“社區”,而論壇屬社區的中流砥柱,在一個最大的平臺上為所有的產品提供支持。
當然,將論壇和博客互聯互通各取所長則是目前的一個重要趨勢。目前新浪就正在嘗試論壇和博客的互通,即在論壇發文的同時也可以發表在博客,而瀏覽時則可以通過鏈接互相進入對方頁面。
據2007年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網絡論壇的用戶規模已達1.09億人,用戶到達率達到 80.33%。可以看出,已經走過了10年的論壇仍保持著強大的活力,而論壇的下一個10年,仍然值得期待。
相關鏈接: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