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春晚”,中國當紅草根相聲演員郭德剛出版的新書中寫了這么一章。
從2005年開始中國有了“網絡春節晚會”以來,做網絡春晚的網絡公司也都這么說,顯然它和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唱了一出對臺戲。央視的春晚是娛樂明星和社會名流打破頭,甚至大出血也要出鏡的一次機會。網絡春晚親切地來了,歡迎所有網民參加,電視草根“超級女聲”的姑娘們和網絡歌手、美女及搞怪紅人是網絡春晚的主人。
今年的網絡春晚可以從新浪網1月舉辦的2006“網絡盛典”開始說,這個有紅地毯的晚會走過了梁朝偉、劉嘉玲、賈樟柯、蘇童,以及中國大批傳媒公司老板和企業家。明星、傳媒和企業三方齊到場,一個朋友感慨說:“這么多名人啊!”新浪的競爭對手搜狐往年也都會舉辦類似一個年度晚會,今年停辦后搭上了央視網站cctv.com的船,為央視春晚做一個網絡互動的平臺。搜狐晚會停辦的原因是廣告、贊助銷售不好,勞民傷財還虧本。
論起網絡名利場,2006年最重要的事件是新浪博客,它改變了Blog原來的草根精神。國內首推博客的“博客中國網”以木子美的走紅亮相中國,同時帶來了個性、個人和自由表達的博客理念。但是新浪博客帶來的是業余時間還愿意寫些文字的各界名人,尤其是老徐(靜蕾)、洪晃,后來白樺、韓寒之爭,到今年年初王朔的復出,讓人發現網絡原來是一個比電視、報刊更直接的傳播平臺,網民非常喜歡名人傷心和尖刻的表達,更喜歡他們撕破光環后的爭斗。
2006年底,新浪又推出了播客。無獨有偶,2006年的播客出名還是一個女性,演員張鈺爆料的演藝圈潛規則首先在優酷網播出后點擊量驚人,同時讓視頻短片成為了新的大眾傳播手段。新浪播客的招數和它應對博客中國的一樣,2007年不知道有哪些名人播客大新聞會出現。
播客的出現,讓網絡越來越像電視臺了。新浪網的網絡春晚包括草根網民“決選”、博客和播客春晚。有意思的是其2007全球華人網絡春節晚會總策劃是姜昆,而播客春晚的主打名人則是郭德剛,電視相聲集大成者姜昆和郭德剛在網絡上握手言歡會成為一個美談。
不過我私底下認為,這個局面得益于網絡的技術特點。因為姜、郭兩人不會見面,他們把自己的節目制作好上傳到服務器,等著新浪的編輯做好頁面、排好照片就可以給網民恭祝新年了。如此方便,誰會拒絕網絡,拒絕到網絡春晚上亮個相呢?
也是由于這個技術原因,網絡春晚其實并不是一個“晚會”。新浪或是其他任何媒體都沒有力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邀請到同樣份量的演員和名流在另外一個場合歌舞歡樂一宿,但是這并不妨礙央視春晚的參與者把錄相和新年祝詞在新浪網上再來一遍。網絡雖然沒有地點的優勢,卻有時間的優勢。寒假期間,只要你愿意,可以去網上不停地春晚。
網絡出現之前,傳統媒體給個人(即使名人)的通路是有限的。網絡給了人不受時空的傳播方式,名人天天在眼前,我們是否還要去看一個春節聯歡晚會?
相關專題: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