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眾包”(crowdsourcing)公司讓軟件開發商投票決定承發產品, 一家“社會分享”初創公司承諾開發小市場的最低端,還有一家在線記事貼生產商……
聽起來,這些話也許像是在諷喻硅谷最近一輪互聯網熱潮中涌現出的新公司。實際上
|
雖然這輪互聯網初創企業新浪潮的倡導者聲稱,不會變成另一次泡沫。但至少在一點上,它能令人回想起上一次繁榮。硅谷風險資本公司Hummer Winblad合伙人米歇爾·凱茲曼(Mitchell Kertzman)說道:“現在,宣傳的成分很大。”
存在大肆宣傳之處,機會主義就層出不窮。正如上一次浪潮一樣,在這次初創企業浪潮中涌現出來的公司中,有很多企業似乎就是為了迅速賣掉而創立的。但這一次的目標不是要把它們“拋向”華爾街投資者,而是要賣給像谷歌(Google)或雅虎(Yahoo)那樣的公司。
隨著這種狂熱達到頂點,投資于美國互聯網公司的風險資本資金量已經躍升至繁榮以來前所未見的水平。
然而,要確切說出新一輪互聯網熱潮的特點并不容易。“Web 2.0對許多人都具有很大意義。” 微軟(Microsoft)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表示。“其中有技術方面的問題、有社區現象、還有廣告商業模式。”
這些互聯網新企業建立在低成本技術上,如開放源軟件和廉價的商用硬件。許多企業使用專為刺激在線社區行為設計的工具。同時,得益于在線廣告網絡的崛起,新的初創企業常常有立即產生收益的辦法。
以前,創建初期的互聯網企業急于籌資,其中很多錢卻花在廣告上。與此相比,這批新企業家以所需資金數量少而自夸。盡管如此,新公司的絕對數量表明,“受害者”將會很多。“對每一個像YouTube這樣的公司來說,也許會有二三十家企業進行沒有價值的投資。”凱茲曼說道。“如果一家公司沒有迅速發展起來、靠自己的力量‘火'起來,那么,你擁有的唯一工具就是對消費者營銷,這是很昂貴的。”
在此期間,大量現金回流至面對消費者的互聯網初創企業,并產生不可避免的作用。
Redpoint公司的風險資本家杰夫·揚(Geoff Yang)估計,互聯網私營企業的價值在過去6個月里增長了30%至40%。Redpoint為MySpace提供支持。
然而,股票市場沒有出現類似的漲幅。這些企業很少在美國上市表明,它們很少能打入華爾街。一旦谷歌和雅虎厭倦了收購,Web 2.0的后遺癥可能會很嚴重。(譯者/徐柳)
來源:FT中文網-FTChinese.com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